关于加强全市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
日期:2023-02-16 浏览

为贯彻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省第十五次党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全市开发区争先创优工作部署推进会神,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引领开发区型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人才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创新活力强、创新人才集聚的创业高地,为宜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江西综合力强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1.善工业园区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业园区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工作纳入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布局,优先保证人才投入,优创新人才制度,优先创建人才环境。

2.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考核机制。工业园区党工委要坚持把手抓第一资源,经常检查和督促人才工作。宜春经开区、丰城高新区纳入市本级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考评,定期向市委人工作领导小组述职,考评结果作为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考核以及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县级工业园区照执行,此项工作纳入县市区人才工作量化评分要点

3.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各工业园区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在年度预算中增列人才专项资金预算。根据工业园区的管理权限,可设立由同级财政、工业园区、企业三方共同资的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补贴、企业更新性的试验设备补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创建的奖励等。

4.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推动宜春经开区、丰城高区率先建成高层次人才产业园,示范引导县级工业园区规划建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集成最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引进一批业人才(团队),落地一批高水平项目。找准城市+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为高校院所专家、知名科技型企业研发团核心成员等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落地和产业化提供免费或低创新场所和专业化服务,加快推进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宜居宜业的住宿、交通、饮食、日常消费等生活环境,实产才城深度融合。

5.支持市场主体建设人才创新平台。深化校地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设点。大力推动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才飞地等创新载体,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实现人才链和产的对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拓宽成就人才事业的新空间

6.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补、发展三个方面系统发力,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梯次,出台一次性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加强企业对外流学习,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虹吸效应,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1000家。

7.大力推动各级人才工程申报。积极组织开展中央、省、各级人才工程,到企业一线宣传政策、指导申报,营造出识才敬才用才氛围;主动做媒配对,为人才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现储备一批符合重大人才工程申报条件的人才和企业,保证用时就有,好中选优,打造聚集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才梯队。

8.实施专利护航行动。引导企业加强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合作采取集中培训、对标交流等形式提升企业决策层专利意识;支企业普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专利创造体系;助企业在产品研发立项、实施经营活动前开展专利信息检索,现技术研发空白点和潜在市场热点,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励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系,配备专兼职管理人,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专利运营方式,提高专利运营效率。

9.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支持和引导工业园区企业立足际,确研发主攻方向,确保重点突出、资源集中,充分运用科创新券、关键重点科技创新技术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激励机和科技评价机制,更好地引导科研人员专心攻关、扎实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0.探索建立园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鼓励各园区探索建立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员,有力推动园区人力资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能级、级,培养一支服务人才的人才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推动人顺畅流动、政策衔接互认、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载体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结合,构建完善的政产学研用金技术转移转化发展链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解释,各级工业园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